
中国足协的消息透露,下赛季中超外援政策或有调整,意图通过放宽限制激发国际球员的竞技水平。
然而,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策略往往适得其反。如同历史中的军备竞赛,单纯追求外援数量的提升,并非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这种应对方式显然不够明智。
印度超级联赛和沙特阿拉伯联赛便是前车之鉴。尽管两联赛外援如云,但最终成绩并不理想,改革也未达到预期。中超若步其后尘,恐难逃同样的命运。
即便中超放宽外援政策,开放市场,对整体成绩的提升也未必显著。毕竟,谁敢轻易投入巨资?谁又能确保买到心仪的球员?市场的波动令人忧虑,投资无果而返的风险让许多人心存顾虑。
相较之下,通过外援提高国际球员的竞争力不失为一个可行策略。过去广州队高价引进的球星,其表现与投入并不成正比,尤其在国家队的贡献上,更是显得不匹配。因此,我们应回归理性,寻找正确的路径。
在选择外援时,无需追求C罗、梅西、本泽马等顶级球星。我们更需要的是基本功扎实、真正热爱足球的球员,如来自东欧的捷克罗地亚、挪威,或是日本的、韩国的球员。他们的到来,将有助于提升国际球员的基本技能和战术水平,从而在传球、控球、带球和射门等方面实现质的飞跃。如此一来,我们有望在亚洲区脱颖而出。
如此一来,8.5个外援名额已足够,我们还有什么理由担心无法进入世界杯呢?
总之,放宽外援限制可行,但应避免走向极端;在购买球员时,应选择真正能够发挥作用的职业球员;政策上应保持稳定,不宜频繁变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足球的道路上越走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