巅峰时刻,中超霸主广州恒大令亚洲足坛震惊,其雄厚的财力更是推动了全球足球转会市场的价格上涨。但陈旭元的掌舵,为中国足球管理带来了新篇章。他质疑冠军的意义,连续发布限薪令,取消U23政策,力图提升本土球员地位和国家队的整体水平。然而,这一切似乎都只是徒劳,提升本土实力并无捷径,唯有完善青训体系,方能长远。

限薪令的出台,确实为当时“金元足球”的中超注入了冷静剂。合理的工资控制有助于联赛健康发展。但“中性名称政策”却给中超乃至整个中国职业足球带来了重创。尽管陈旭元推行此政策的初衷是好的,借鉴了世界足球的成功经验,但这一政策并不适合当前的中国职业足球环境。

中国足球市场与外国迥异,球迷购买力、职业足球运作模式等方面均有差异。中国职业足球更依赖金主的投入,而外国足球则能通过商业运作实现自给自足。中性名称政策直接影响了金主的利益,导致投资减少,甚至有球队宣布解散。如今,拖欠工资问题频发,足协面临巨大压力。
尽管如此,仍有球队在困境中坚持。但球迷发现,这些球队近两个赛季普遍存在拖欠工资的问题。2023赛季的中超联赛尚未开始,主要原因是部分球队未能完成债务清算。足协公布的第一批完成债务清算的俱乐部名单中,有六支球队未能上榜,其中包括武汉长江和河北队。有人质疑,这些球队的困境与中性名称政策有何关联?
事实上,职业足球的本质在于盈利。取消中性名称,恢复冠名权,或许能为中国职业足球带来一线生机。在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让金主看到利益,才是拯救中国足球的关键。
最后,球队的中性名称可以随意更改,那么如何打造百年俱乐部呢?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