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月3日,中国足协与中足联筹备组发布调函,撤销了对三级联赛恢复主客场的禁令,这一决定让球迷们喜出望外——中超18支球队全部同意恢复主客场赛制。
恢复主客场的审批和申报需充分考虑当地防疫要求。然而,随着近期国内本土疫情反弹,关于中超按时恢复主客场的预期再次蒙上阴影。
与此同时,球迷关注的还有俱乐部股份制改革以及部分球队的欠薪问题。
这三者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连续两年的赛会制导致中超曝光率和品牌价值严重缩水,继“中性名”改革后,再次打击了投资者的信心。而联赛大面积欠薪,不仅道德和法律层面存在问题,从经济层面看,也是投资者撤离的直接表现。

自2020赛季以来,足球俱乐部的“多元股份制改革”趋势明显,早在2015年的《中国足球改革整体发展规划》中就已提出。但具体执行层面,一些没有进行股改的俱乐部反而运营得很好,而一些急需注入稳定性的俱乐部,股改却进展缓慢,为联赛准入和欠薪处理增加了更多不确定性。
为了保证“职业联赛”真正成为职业联赛,具有应有的商业价值,始终是中国足球面临的首要任务,对于市场化程度不高的中国体育界来说,也是一次关键的探索与博弈。
投资者撤离,球员讨薪,中国足球自1994年开启“职业化”以来,欠薪问题一直困扰着这个行业。在“金元足球”时期,除了个别球队的偶发欠薪,头部球队巨额投入的情况下,欠薪在中超基本隐姓埋名。
然而,近年来,随着多项限制政策的出台,中国足球的投资者逐渐撤离,中国足球高收入的神话也逐渐破灭,取而代之的是降薪和欠薪——这是在俱乐部仍然存在的情况下,更糟糕的情况是俱乐部直接消失。

2020赛季夺冠的苏宁,随后“中止运营”
2020年12月,除了“中性名政策”,还出台了限制球队投入(中超最高位每年6亿元)和限薪令(中国籍球员不高于500万人民币,外籍球员不高于300万欧元)的政策。
一年多后,2020年底出台的政策基本实现,但随之而来的是中国职业足球的全面萧条,以及国家队在世预赛赛场上遭遇“河内惨案”。
随着多次停摆与复赛,中超联赛的2021赛季首次以跨年的方式结束。在2022赛季中超联赛开始之前,球员追讨欠薪、球队股改推进,成为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也多次引发舆论热议。
最近一次的公开讨薪出现在天津津门虎身上,肖智、郑凯木在微博发声讨要欠薪,并表示,在外援欠薪被优先处理的情况下,中国籍球员却讨薪无门,“十分无奈”。

肖智在微博公开讨薪
而在近期内,武汉队、深圳队等多支球队的欠薪问题,也在舆论上不断发酵。欠薪在2021赛季以来的中超,已成为“常态”,甚至整个2021赛季不欠薪的俱乐部,中超仅有2家。

国脚蒿俊闵公开讨薪
而在中国足球开启“职业化”的近30年里,除了情怀,中国足球仍然需要投资者的“续命”才能财务平稳。
3月12日,大连人俱乐部发布公告,宣布俱乐部股改的最新进展。大连足球改革发展工作组与万达集团、一方集团、大连人职业足球俱乐部签订协议,由大连足球改革发展工作组组建管理团队接收大连人职业足球俱乐部,对俱乐部进行全权管理。
值得注意的是,公告中提到,“根据协议,万达集团将承担俱乐部接收前二十余年的全部历史债务及未来三年俱乐部运营、青训及大连市校园足球小学基地校运营等全部费用,将总成本约16亿元的大连足球青训基地捐赠给大连市国有企业德泰控股用于发展足球工作,以实际行动表明了对家乡城市的情怀和对大连足球的支持。”

《天眼查》显示的大连人俱乐部股权结构
在大连人足球俱乐部股改中,万达承诺继续承担债务和未来3年的运营费用,也为俱乐部顺利过渡预留了充分的“缓冲区”,有望成为股改典范。万达的让步,成为大连人股改成功的关键。据《体坛周报》3月13日报道,万达已将2022年俱乐部的运营资金打入了新管理方的账户。
但也由此引发思考:在“职业化”近30年之后,中国足球仍然需要投资者的“情怀续命”才能财务平稳?
在2022赛季的中超18支球队中,仍有私企参与的仍有广州队、广州城、北京国安、深圳队、河南嵩山龙门、沧州雄狮、武汉队、武汉三镇、杭州绿城等9家俱乐部,但随着股改进程的推进,私企在中超的话语权正逐步下降。
在其他早已完成股改的俱乐部中,山东泰山、河南嵩山龙门的财务原本就十分健康,俱乐部自身拥有的各类资产,也为股改顺利完成提供了充分保障。而有望完成股改的俱乐部中,广州城的财务同样没有太多“遗留问题”,有望顺利完成与广汽的过渡。
与广州城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同城的广州队,由于在前史债务问题上无法达成一致,恒大集团将在新赛季继续独立运营广州队,但预算大幅减少,几乎将失去上赛季全部主力,以足校青年队为班底参赛。

同样股改陷入僵局的,还有河北队。截至现在,河北队仍未开始集训。据《足球报》3月14日报道,河北足球沙龙仍在与河北省、廊坊市方面进行协调。尽管上赛季河北队的运营费用已经大大下降,且华夏乐意处理此前的俱乐部债务,但现在当地仍未出现适宜的股权交接方。
在当今商业社会,除了关系到基础民生的少数领域外,“寻找愿意花冤枉钱的投资者”,其实在各行各业都是伪命题。回到中国足球股改艰难的问题,根源仍在联赛的商业价值。
然而,在经历了“碎片化联赛”的2021赛季后,球迷对中超的期待也有所下降。长期无法前往现场观赛,也令许多球迷的看球习惯出现了“逆生长”。线下,曾经的超级联赛在家门口是“绝无仅有”的。线上,仅从比赛质量来说,中超对比五大联赛却没有任何优势。
若想重塑中超商业,重启联赛主客场仅仅是必须做的第一步。而截至目前,这“第一步”也只是刚刚迈出,并未落地。不过,即使在中超完成重启主客场后,距离全方位拉动商业、带动青训,也仍然任重道远。
随着投资者纷纷撤离,除了消失的梯队、无球可踢的青少年、被欠薪的球员、远离球场的球迷,还有关于资本界继续低迷的出资预期——而这一点不仅是部分俱乐部股改困难的根源,也很难随着时间的推移得到轻松“治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