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4日,贵州足坛风云再起,一纸《关于和谐欠薪问题的恳求》被揭开。球员们联名指控球队长达14个半月的欠薪问题,期盼相关部门能妥善解决。然而,这一事件并未激起舆论的强烈反响。原因无他,欠薪在中超早已不再新鲜。
受经营困境所困,河北球队于10月26日宣布停工休假,球员们被拖欠的工资累积成巨款。据媒体报道,中超有一半球队存在欠薪现象。但此乃乐观估计,精确数据表明,中超仅三四家俱乐部未拖欠工资。
受母公司经营不善影响,多数中超俱乐部已显露出力不从心的迹象。一些仍在正常发放工资的俱乐部也感到了压力,甚至取消了与球员签订的补充合同。由于未在中足协备案,这些款项恐怕难以追回。尽管如此,球员们仍应感到庆幸,因为中超球队中,欠薪已成为常态。
中超的欠薪问题,很大程度上源于金元足球的盛行。即便球员们已降薪,俱乐部仍难以支撑。加之疫情之下,各队母公司经营能力急剧下滑,投资足球无利可图,放弃投资似乎成了必然选择。
各地体育主管部门也想出了不少对策,如混合所有制改革,包括河北队和重庆两江竞技队都面临此类问题。然而,从实际效果来看,改革进展缓慢。中超的赛会制使得各地无法从中获益,中性名改革亦备受争议。
在12强赛的冲击下,中超联赛步履维艰,品牌效应直线下降,导致各队收入几乎为零。各队入不敷出,欠薪问题愈发严重,中超足球已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
从某种程度上说,中国球员的薪酬尚未达到合理区间,甚至一些想要冲超的中甲俱乐部,投入仍处于较高水平。多年来,中足协虽颁布限薪令,但执行难度极大。当初的投入越疯狂,如今的结果就越惨烈。
面对欠薪问题,足协必须深思对策。一方面要避免投资人恐慌性退出,另一方面要设定时间表解决欠薪问题。现实问题是,中超能否在第二阶段比赛中凑齐16支球队?要知道,一些球队至今尚未集结,甚至濒临解散边缘。
对于中国足球来说,国足无法进入世界杯并非最坏的结果。一旦联赛全面崩盘,那才是最令人担忧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