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体育改革的深入推进,尤其是足球领域的变革浪潮,女足的培育体系亦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转型。观察现今这支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的中国女足队伍,成员们的成长路径既有传承,也有创新。今年,在女超联赛中崭露头角的新星,如东亚杯上的“00后”新星汪琳琳,展现了中国女足持续发展的强大潜力。
面对年轻一代对足球的热情,是否能有更多样化的路径可供选择?未来,女足的培养体制又将如何演变,以实现项目普及与竞技成绩的双提升?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体教融合初露成效
“昨晚观赛,我心潮澎湃,没想到你们能逆转胜出,实在不易!”这是上海普陀区青少年足球学校(以下简称“普陀足校”)女足教研组组长、女足教练钱惠在亚洲杯中国女足逆转击败日本队后,通过微信语音对唐佳丽表达的情感。
7月30日,记者来到普陀足校宿舍采访。钱惠和她的丈夫、普陀足校校长张翔,仍对那场中日女足对决记忆犹新。钱惠表示,尽管中国队在实力上并不占优,但能够取得如此成绩,更显其难得。
上图:被誉为女足“教母”的钱惠(前排左三)与队员们同框。
亚洲杯夺冠的中国女足中,唐佳丽、张馨、杨莉娜、赵丽娜四人都是普陀足校的毕业生。东亚杯上,汪琳琳凭借一记关键进球,荣获赛事最佳后卫奖,同样来自普陀足校。这些队员年龄跨度约10岁,体现了普陀足校在青训领域的长期投入。
上海足协运动队管理部部长陈伟表示,普陀区体教结合的工作做得很好。普陀足校的“一条龙”培养模式,源于1993年,现已形成以金沙江路小学为尾,梅陇中学为身,曹杨二中为头的梯队培养体系。经过20多年的发展,形成了“小学打基础,初中出成果,高中成品牌”的发展格局。
钱惠向记者展示了一张拍摄于1994年的老照片,照片中的11个女孩,是普陀足校的第一批学员。钱惠回忆道,1993年她和张翔开始走进普陀区的小学,寻求合作,逐步形成了“做好人,踢好球,读好书”的教育理念。
上图:张馨在东亚杯中国对日本一战中亮相。
在2019年度全国三八红旗集体评选中,普陀足校女足教研组获得好评。钱惠领衔的教研组,承担着比一般母亲更多的责任。上世纪90年代,普陀足校的孩子们多为独生子女,钱惠和她的团队通过不断努力,让孩子们在足球与学业中取得平衡。
张馨在生娃后复出并入选中国女足,她的经历与唐佳丽、赵丽娜、杨莉娜有所不同。当年,她从南通来到普陀足校,经历了漫长的旅程。张翔表示,普陀足校的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不仅锻炼了身体,还培养了团队协作能力和情商。
钱惠说,为了孩子们的成长,她和团队每周七天都在足校。在孩子们的生日,她会买蛋糕与大家一起庆祝。张翔、钱惠夫妇的坚守,让普陀足校的孩子们在足球与学业上取得了双丰收。
在张翔、钱惠的带领下,普陀足校为国家输送了大批优秀运动员,许多毕业生进入了复旦大学、东南大学等名校深造。普陀足校的“一条龙”培养模式,成为中国足球发展的重要典范。
“无论男孩、女孩,参与足球运动,能提高孩子的团队协作能力。在足球场上需要培养孩子的球商,在生活中需要培养孩子的情商。”十多年前曾入选中国女足国家队的徐雯佳,如今回到母校普陀足校担任教练。她表示,从小踢球的孩子,在人生的各个阶段未必从事足球工作,但踢球的经历足以让他们受益匪浅。
精英训练仍需探索
自张翔、钱惠在普陀足校深耕以来,中国女足在亚洲杯、奥运会和世界杯等赛事中取得了辉煌的成绩。然而,国家队成绩起伏不定,这也让张翔、钱惠在开展选材、培养工作上面临诸多挑战。
张翔表示,尽管中国女足成绩总体上好于男足,但普陀足校在培养工作上,仍然坚持男足、女足两手抓。普陀足校的女足队伍在多个场地训练,包括合作学校的操场和嘉定区国金体育中心的足球场。
张翔夫妇自1993年开始投身普陀区足球学校,近三十年来,他们致力于培养更多心系为国争光的足球人才。尽管男足甲a联赛和中超“金元足球”曾经风靡一时,但张翔、钱惠夫妇始终坚守在教育一线,为孩子们的成长付出心血。
张翔表示,从幼儿园开始选材是正确的选择。如今的世界女足格局,与中国女足第一个辉煌时期不同。当年,中国在女子足球方面堪称先行者,而如今,欧洲、南美的男足强国,许多都已经系统开展了女子足球项目。
张翔曾到德国、瑞典、日本等国考察,他感慨道:“在德国,我就见到5岁的小男孩,跟着爸爸踢球。抡起来一脚就射门,那劲头,真带劲啊。”他认为,日本青少年球队的打法,值得中国学习。
尽管从选材方面向更低年龄靠拢,但张翔仍有困惑之处。他认为,练球的孩子应该有更大的抱负,要心系祖国,要想着练球的目的是为国争光。
谈及选材标准,张翔表示,普陀足校不会一味挑选个子高的孩子。足球项目,主要考察孩子的爆发力、速度和协调性。多年的经验积累,让普陀足校在选材方面形成了独门秘籍。
张翔夫妇表示,发现好苗苗后,在读书、转学籍等方面,会遇到一些政策上的问题,这也是他们最为困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