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月,一个平凡的工作日下午,在北京市朝阳区的通惠河南岸,一座普通的八人制足球场显得格外宁静。球场空无一人,只有四名球员在激烈地进行“抢圈游戏”,不时传来传球和射门的声响。这并非随意玩耍,而是他们按照计划进行的专业训练。四人的动作熟练,显然都是训练有素的球员。
负责安排训练的是一位名叫鲍瑞楠的年轻人,年仅26岁。他没有职业球员的经历,但在韩国忠南大学学习运动科学,并取得了韩国足协D级教练员的证书。他介绍,场上的两名球员分别是去年某中甲俱乐部的球员和某中超U19梯队的成员。
鲍瑞楠创办了一个名为“中国失业球员收容所”的组织,为那些因俱乐部欠薪、解散等原因失业的职业球员提供一个训练和交流的平台。在这里,球员们无需金钱交易,互相帮助,共同度过难关。
鲍瑞楠说道:“这不是赛季结束有一段时间了吗,他们都是北京孩子,就每天过来做点个人训练,保持保持状态。”
鲍瑞楠为这个成立不到一年的组织起了一个兼具噱头和争议的名称:中国失业球员收容所。
在这里,训练的球场是鲍瑞楠以前认识的一位大哥开的,工作日没人租的时候可以免费用。球员的衣食住行、健身房,甚至受伤后的治疗都需要大家一起想办法。在最困难的时候,他们甚至凑不齐1000块进行核磁共振检查。
一、失业和就业
时间回到2021年4月,鲍瑞楠失业了。他曾在一家中乙联赛的职业俱乐部工作,但仅一个月后便离开了。疫情期间,足球投资环境巨变,许多俱乐部陷入困境,球员们也面临着失业和欠薪的问题。
鲍瑞楠在健身房兼职做健身教练,补贴生活。他始终心心念念着要做一名足球教练,并在4月底接到一位曾在欧洲俱乐部青年队有过出场经历的球员A的电话。A希望找到一个可以踢球和进行身体训练的地方保持状态,等待下一次机会。
鲍瑞楠决定自己单干,为A提供训练场地。随着时间的推移,他逐渐将这个想法扩展为“失业球员收容所”,希望能为更多失业球员提供一个训练和交流的平台。
二、草根和职业
鲍瑞楠在微博上发布了征集帖,希望能吸引更多失业球员加入。尽管来打听的人不少,但真正愿意加入的却寥寥无几。他认为,这可能与球员们对这种自助训练、自理生活的模式存在戒备心理有关。
随着队伍壮大,鲍瑞楠希望找到一个稳定的赛事作为挂靠,让球队每周都有比赛踢。然而,疫情导致北京市足协旗下的所有业余联赛暂停,他只能每周和不同的球队手动约球踢。
三、理想和现实
面对遥遥无期的前景和北京的生活成本,一些球员逐渐萌生了退意。这所成立半年多的“收容所”,更像一个劝退所或者临终关怀机构,了去了很多人对于职业球员这一角色最后的念想。
鲍瑞楠没有完全放弃,他始终心心念念着要做一名足球教练,并希望能在南方的一家低级别俱乐部就职。他说:“只要有这样的球员愿意来跟着练,那我就肯定尽全力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