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周,新赛季的足球盛宴——中超联赛即将揭幕,然而,参赛俱乐部的名单却犹如变幻莫测的云彩,始终未能尘埃落定。近期,中国足协传来重磅消息,原本位列中超的重庆两江竞技俱乐部(以下简称“重庆队”)因长期未能解决薪酬拖欠问题,最终未能达到准入门槛,其资格被剥夺。而在此前降至中甲的大连人职业足球俱乐部(以下简称“大连人队”)则因补位,获得了新赛季中超的参赛资格。
尽管中超球队的阵容看似未变,但这其中所暴露出的中国足球职业联赛的问题,却如同冰山一角,引人深思。
一方面,对于俱乐部欠薪问题的处理显得“无为而治”。重庆队因长期薪酬拖欠,未能达到足协的准入标准,最终被取消资格。尽管俱乐部球员曾明确表示愿意降薪,但俱乐部仍无力回天。重庆队的退出,使得欠薪问题变得更加棘手。球员讨薪需走劳动仲裁程序,但足球行业具有自治属性,需优先在行业内解决;然而,由于足协已取消重庆队的注册资格,该俱乐部实际上已脱离足协管辖,形成了一个“真空地带”。球员若走司法途径,难度将远超其他行业。
另一方面,大连人队的“复活”虽令人振奋,但其生存压力依旧巨大,这几乎是所有中超俱乐部的缩影。足协正推行俱乐部股改方案,期望通过引入多元化投资,减轻俱乐部的经营压力和风险。然而,此前已完成股改的山东泰山、河南队等俱乐部,凭借良好的运营状况,成功吸引了更多投资。而更多俱乐部则背负着沉重债务,股改之路充满挑战。
俱乐部普遍运营状况不佳,既有中国职业足球“先天不足”的原因:大部分球队依赖母公司“输血”,自身造血能力不足;也有中国职业联赛管理和商务开发能力的薄弱,尤其是赛会制带来的赛程缩水、上座率下滑,以及足协中性名政策的推出,使得无形广告效益大打折扣。
作为中国足球的管理者,无论是足协还是中超公司,都亟需提升保障能力。既要保障运动员获得劳动所得,协助解决欠薪问题,同时也要保障俱乐部的合理利益,在赛程制定、赞助分红和商务开发等方面提供更多支持。要有利益共同体的意识,更多以“参与者”而非“管理者”的姿态投入其中。
重庆队“陨落”,大连人队“重生”,中超球队数量看似未变,实则“减员”严重。消失的不仅是历史悠久、曾拥有中国最火爆球市的重庆足球,类似的剧情还可能发生在其他俱乐部身上。足协需迅速采取应对措施,帮助足球投资者和外部市场重拾信心,至少,先想方设法减轻投资者们心中的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