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巩汉林与前国足队长冯潇霆的在线辩论,看似引发了娱乐圈与足球圈的讨论热潮,实则激起了公众对“中国足之痛”的共鸣:究竟如何破解男足困境的密码?
近年来,此类辩论屡见不鲜,但热议的话题却始终围绕一个核心:“男足的未来在哪里?”
当雪崩来临时,没有哪片雪花是无辜的。一个足球体系的优劣,取决于体系内每个人的表现。在失利之后,我们更需要有人挺身而出,大声宣称“我负责”——这不是曲艺艺人所能胜任的。回避责任、失望沮丧、迁怒于批评者,这些做法都不可取。
大年初一输给越南队,不过是男足近20年来持续颓势的一个缩影。自2002年首次闯入世界杯以来,我们并未保持势头,反而迅速下滑,变得迷茫而混乱。期间,无论是在家门口获得亚洲杯亚军,还是在世预赛爆冷击败韩国,仅差一步进入附加赛,都无法改变男足整体下滑的趋势:从亚洲一流沦为亚洲X流,从人才辈出变为青黄不接……
客观理性地分析,这种颓势并非几次输球和个别球员、教练所致。持续原地踏步、不断碰壁,只能说明足球发展出现了根本性问题。找出病因,采取猛药,甚至自我革新、刮骨疗伤,已成为刻不容缓的任务。因为这是卧薪尝胆、愈挫愈勇的关键。
如今,男足走出迷雾的关键在于坚定地踏上深化足球改革的道路。所谓的改革,并非昨日推行“U23”政策,今日鼓励留洋;昨日重用洋帅,今日偏爱土帅;一会儿效仿巴西,一会儿学习欧洲……而是用几十年的踏实和底气,原原本本按照《国足改革发展规划》整体推进改革进程。
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在这个过程中出现失误、走弯路都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推倒重来”的勇气。目前,围绕选帅、打法和门户而展开的技术性讨论固然重要,但以问题为导向,梳理出阻碍国足发展的所有因素,进行全面管理,才是重中之重。前述方案实施已有数年,结合实际情况查找问题和薄弱环节,找到“跑偏”的细节,有针对性地提出体系改进之策,刻不容缓。
“冯巩之争”无意间揭示了足球圈内外弥漫的消极情绪。加快改革步伐,改变面貌,提振士气,增强全社会对足球发展的信心,这是我们共同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