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足球再度调整集结日,这已非首次。球迷关注的焦点,无疑集中在广州足球的未来。普遍观点认为,广州足球不会轻易退出,但恒大是否继续投资足球,却充满变数。广州足球的未来走向,依然是个未知数。
恒大危机,非一家之困。其严重性不仅源于企业自身,更与房地产市场的整体低迷密切相关。危机并非恒大独有,而是整个行业面临的挑战,甚至可能蔓延至整个中国足球。
政策干预刻不容缓,出台更明确的政策,为中国职业足球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中超俱乐部投资者(地产企业)面临危机,恒大无疑是焦点。但对中国足球而言,恒大危机只是冰山一角,众多房地产企业投资的足球俱乐部都遭遇严重危机。
恒大曾引领中国足球进入金元时代,豪取七连冠,夺得2013赛季和2015赛季亚冠冠军。在过去10个赛季,恒大共获得8个中超冠军和2个亚冠冠军。
恒大投资足球一度成功,恒大企业也在此期间迅速崛起。恒大的示范效应,吸引了更多地产企业进入中国足球,中国职业联赛全面进入“地产联赛时代”。
目前中超16家俱乐部中,房地产主导的俱乐部高达10家,包括广州恒大、广州城、深圳佳兆业、上海申花、北京国安、大连人、武汉卓尔、河北华夏幸福、河南建业以及沧州雄狮。
此外,山东泰山和长春亚泰的投资者也部分涉及房地产。其余4家俱乐部,重庆两江竞技和青岛都面临严重困难,前者多元化改革方案推进缓慢,后者亟需进行多元化改革,现有投资者已不足以支撑中超的正常运营,天津津门虎则处于托管状态。
这10家地产足球俱乐部中,广州队及其投资者恒大集团的状况众所周知,河北队及其投资者华夏美好的状况之前也有过多次报道,其中华夏美好所遭遇的困难甚至超过恒大,今年3月建立华夏美好债务委员会之后,俱乐部再也无法从集团获得支持,被迫出售球员求生。
目前中超俱乐部地产企业投资者中,万达和佳兆业的状况相对乐观。万达得益于此前的投资收缩,佳兆业2021中期业绩报告显示,其负债率自2017年之后已连续八年下降。至于其他地产投资者,由于房地产调控、疫情、天灾等多重因素相互作用,根据现在的相关报道,都存在或轻或重的危机,比如原本十分稳定的建业,由于受到疫情和汛情的双重影响,出现了较大的经济损失。
这10家俱乐部中,目前只有2家进行了多元化改革:河南嵩山龙门俱乐部,建业和郑州及洛阳方面进行合作,实现了“433股权结构”的多元化改革和混合所有制改革;沧州雄狮俱乐部,永昌和沧州方面进行了混合所有制加多元化改革。
从现在的状况来看,建业集团虽然有一些损失,但河南嵩山龙门俱乐部仍是相对稳定的。
回到恒大危机,广州足球俱乐部不至于走到破产这个地步,不管这家俱乐部是托管还是进行多元化改革,这支球队所带来的8个中超冠军和2个亚冠冠军,是沉甸甸的荣誉,是厚重的历史,不应该被轻易扼杀。
但恒大会怎么做,却有多重可能性:其一,以恒大为主继续运营俱乐部,现在来看,这种可能性相对较低;其二,交出俱乐部运营权,仅保留部分股份,可能性仍是相对较高的;其三,完全退出俱乐部,俱乐部进行完全的多元化改革,这也有一定的可能性。
其实,广州队如何生存,并不是太大的问题,在不至于破产的前提下,无非是未来的生存条件好一些还是差一些的差异。但是,恒大的走或留,却很可能会引发连锁反应。
在进行了不理性的大投入之后,现在不少足球俱乐部已成为房地产投资者的负担,即便中国足协为了保护俱乐部,强行推进了限薪政策,但这种状况并没有本质的改变。以前的一家地产企业,一年拿出20亿花在足球俱乐部上,眉头都不带皱一下,因为不差这点钱,但现在的一家地产企业,拿出6亿花在足球俱乐部上,恐怕心里就开始打鼓了,也有危机特别严重的俱乐部,已经无法给俱乐部输血了。
但这些地产投资者并不会轻易退出足球,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或许是感情;其二则是防止市场恐慌;其三则是担心其他结果。
2021年年初,苏宁毫不犹豫地退出了,这件事的是非不好评论,但对中国足球而言,实实在在“开了一个坏头”。“苏宁式退出”是以直接退出联赛的方式退出足球的。
如果在2021年年末,恒大也最终退出的话,前有苏宁,后有恒大,极有可能引发其他房地产企业效仿。
原因很简单,对足球的感情再深厚,也抵不过残酷的经济现实,更重要的是,苏宁和恒大的影响力足够大,有他们最初,其他大部分房地产企业便可以悄悄溜走,而不用担心市场的恐慌,也不必担心其他结果,毕竟天塌了还有高个子顶着。
这才是一个十分恐怖的局势。
对中国足球而言,此次恒大危机还有可能严重影响青训。有消息显示,恒大足校方面也进行了一定程度的人员裁减。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恒大足校只是9个年头便有了变化,必然对青训有较大的影响。
目前中超俱乐部的现实是,资金紧张的状况下,青训资金很可能是首先被削减的,危机背景下,俱乐部也没有太多的心思去做青训。如果上述的恐慌性出逃最终产生的话,那更是对中国足球青训的致命冲击。
恐慌性出逃未必会发生,因为其产生的前提条件是没有必要的监管和干预,完全交由企业自由选择,但这是不太可能的,国家有相关的干预措施。
就过去几年的状况来看,国家在足球发展上有着整体层面的思考,工作联赛方面,倡导多元化改革和混合所有制改革,青训方面则以体教融合为突破点,试图在学校足球的基础上将青训也逐步纳入教育系统,这两个做法都有一个终极目的:让工作联赛更稳定,让青训系统更稳定,为的就是应对现在“地产足球一家独大”、“工作俱乐部对青训投入不持续”的不稳定局势。
现在来看,要防止地产投资者恐慌性出逃,除了工作开展之外,可能需要对这些地产投资者进行必要的指导和引导,在能力范围内,尽可能持续投资,超出其能力范围的,通过其他支持手段持续俱乐部生存,进而为多元化和混合所有制改革争取时间。
这个做法的核心和底线便是:尽最大可能杜绝“苏宁式退出”。
当然,更重要的是指导性的政策:比如鼓励和支撑优质的央企和地方国企对足球俱乐部及青训进行投资和参股,这些企业的稳定性将极大增强联赛的稳定性。其实这一点国家层面一直在倡议,但现在的环境下,有必要出台更加明确、更加明确的指导性政策,为各地推进职业足球发展提供政策支持。
更重要的是,这不仅仅只对应中超,而是对应整个中国足球职业联赛,毕竟在过去三年多的时间中,退出中国足球职业联赛的俱乐部近30家,只有建立稳定的、以多元化和混合所有制为基础的联赛系统,才有可能最大程度上确保联赛的稳定性。
就中国足球发展而言,最好的联赛结构是“混合式”:这个联赛当然可以以混合所有制为基础,但同样需要有单一国企持股俱乐部,需要有单一私企持股的俱乐部,需要有多元化的私企俱乐部或多元化的国企俱乐部,如此,中国足球职业联赛才能够兼顾稳定和活力,多重模式相互对比、相互鼓励,最终实现联赛质量同步提高。
相反,“地产足球一家独大”或许“一刀切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都不是最好的方法,前者稳定性太差,后者则容易失去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