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奇闻,竟有球队自愿舍弃晋级更高舞台?若放在我国足球环境下,倒也并不令人意外。
众所周知,我国职业足球长期以来都是一项赔本买卖。一旦升级,若想在激烈的顶级联赛中保持尊严,就必须加大投入,这对于管理层来说未必是乐见其成的事,尤其在当前形势下。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类似“非战争罪”的情形在三级职业联赛中屡见不鲜。球队半途资金告罄,沦为鱼腩,混日子过,这已是家常便饭。这导致了一个尴尬的局面。有时,我们甚至难以判断一场比赛的结果是实力使然还是外界因素作祟。
当然,这或许也是各取所需的结果,只要球迷们能够接受(不接受又能如何),也就无可厚非。
遭遇股转风波的浙江队状态急转直下。
话题回到“刹车”现象上。
18强赛打完四轮,国足每场比赛都暴露出相同的弱点:开局尚可,越踢越差——上半场和下半场最后阶段共丢8球,尤其在最后三场比赛,半场结束就丢掉5球,这直接决定了比赛结果。
当然,我们可以将责任归咎于教练的无能和临场调整不力,但客观而言,问题真的仅限于此吗?更深层次的问题可能在于球员适应比赛强度的能力和人才储备不足。
十一期间,中超三强均遭遇败绩,即便是国内无敌的上海队也遭遇了“三连击”,显然不适应亚洲高水平比赛的节奏。这还是在日本和韩国精英纷纷留学,外援价值不及中超的背景下。
中超亚冠三连败
2023年,中超球队场均跑动106.5公里,而J联赛为113.6公里,高出中超7%,相当于J联赛每支球队在每场比赛中都多出近一个人的跑动效果,这还没有统计出更详细的高强度跑、冲刺跑等数据。别人技术出众,日常节奏良好,反映出的正是与我国国家队的巨大差距。
当然,跑动数据并非全部,而是许多竞技水平问题的缩影。除非所有人才都通过海外联赛“借鸡生蛋”,否则做好国内职业联赛是培养人才的唯一途径,没有捷径。这正是“联赛为本”的原则,也是“红山口会议”决定走职业化路线的初衷之一。
同样,上述提到的中国特色“谦虚”现象也是“职业联赛不专业”的冰山一角。一个职业球队一年打30场“高强度”比赛并不多,投资水平会因为各种原因打折扣——拖欠工资打不动,俱乐部不想升级打不动,天气太热打不动,赛程太密打不动,个别比赛“和谐最重要”打不动,实力差距太大打不动。国足多打一人不占上风绝非偶然。
为了摆脱这些困境,球员一年能踢多少场比赛?即使作为一个深爱主队的球迷,有时也很难不重复巩晓彬指导的经典名言:“看你打(踢)球是不是很痛苦?”
不要误会,这并非指责球员的专业素养。根据业绩提升之父吉尔伯特的行为工程模式,环境因素总是比个人因素更容易、更根本的业绩提升重点——先技术控制,再人控制。
考虑到金元泡沫破灭后中国球员的工资水平已回归合理甚至过低,关键在于联赛是否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合适的环境,而不必怀疑他们想要提高自己的“表现”。
事实上,上述问题的答案并不复杂:
——踢中超如果经济上有利可图,还有人不愿冲?
——补上欠薪,球员还会消极怠工吗?
——红利与排名挂钩,并拉开档次,中游“咸鱼”群体还会摆烂吗?
——总把赛程压缩在8个月以内,三伏天一周双赛,球员、球迷、票房谁不难受?
——精英队外战不出力,国际球员得不到锻炼,不如看看J联赛给外战队发了多少补贴?
这些都应该是管理者早就能考虑到的。他们不仅不会与“服务国家队”的主要目标发生冲突,而且是从根本上提高国家队竞技水平的正确方式,却没有得到重视——忽视联赛基石的作用,忽视扩大粉丝基数,忽视商业发展,忽视俱乐部的合理诉求和基本权益,忽视规则和规则,那么现实就会受到最严厉的惩罚。换教练容易,解决根本问题难。
豪赌青训?但最终绝大多数年轻球员还是要进入职业联赛的汪洋大海,只是重复过去无数伤仲永的故事。
更何况目前的青训基础远不稳定。在成年国家队败北澳洲的同时,U21也在俄罗斯遭遇了败北。只有U19对阵沙特阿拉伯的表现给国家品牌留下了一丝面子,但即使这些孩子在明年年初的本土U20亚洲杯上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我们能不能坐以待毙,放松一下?
再讲一个故事。在2023年U17亚洲杯预选赛和决赛阶段,我们两次对阵澳大利亚,均以败北收场。然而,现场有来有回,对方的实力也不是遥不可及。当时双方阵中诞生了一颗新星——一颗叫伊兰昆达,另一颗叫王钰栋。前者比后者大9个月。伊兰昆达和王钰栋
现在伊兰昆达澳超60场比赛,2467分钟,今年夏天身价300万欧元转会加盟拜仁,并代表成人国家队首发对阵国足;王钰栋仍在中超一线队的边缘挣扎,到目前为止,中超仅10场比赛274分钟,距离入选国家队更是遥遥无期。
比赛,比赛,还是比赛,“土法炼钢”是没有用的,只有高强度的比赛才能炼成真金,成年球员也是如此,梯队球员也是如此。
问题的核心从来不是“俱乐部统一思想,全力保障国家队”。相反,管理机构应该尽最大努力保证职业联赛和各级梯队的数量和质量,这样才能培养出更高水平的球员,而不需要强调“作风建设”。教练也可以保证球员的下限,更不用说联赛兴旺对整个体育产业的带动作用了。
三军的意志力和24%控球率的胜利不会成为常态。也许我们的球员并不比欧洲二三流联赛中那些看起来像这样的球员差多少。当然,前提是我们能理解那四个字——联赛。